本期目录

2005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30
  

  • 全选
    |
  • 廖志凌,阮新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ED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尺寸小等优点,能够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彩色和白色照明领域。本文在介绍半导体照明特点和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半导体照明研究进展和产业化应用情况,分析了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面临的相关技术问题,最后对半导体照明工程发展趋势作了介绍。
  • 冯波,徐德鸿
    电源学报. 2005, 3(1):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最小电压有源箝位(MVAC)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电路,将辅助开关与谐振电感和箝位电容串联支路并联,谐振电感可以抑止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有效的减少由二极管反向恢复引起的损耗,箝位电容箝位谐振电感在主开关关断时所产生的电压应力。主开关和辅助开关均可实现ZVS开关,变换器具有电压应力较低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最小电压有源箝位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和软开关条件,研制了一台1kW最小电压有源箝位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 何中一,邢岩
    电源学报. 2005, 3(1): 11-1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逆变器并联运行的一种复合式控制策略,通过对同步控制和均流控制的解耦,简化了并联控制的实现手段。各并联模块根据共享的同步信号产生同步的基准给定信号,任一模块的插拔不影响并联系统运行。针对具有输出电压有效值调节外环的逆变模块的并联运行,给出了一种提高均流精度的优化方案。
  • 李武华,何湘宁
    电源学报. 2005, 3(1): 16-1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简单、实用的角度出发,采用共电压外环的主从并联方案,实现了两台1 k VA 逆变器的并联,并用小信号模型分析了单台逆变器的建模和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相关试验波形和结论。
  • 冯波,徐德鸿,徐君
    电源学报. 2005, 3(1): 20-2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采用复合有源箝位(CAC)的三相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应用改进的空间矢量控制方案,可以有效的抑制桥臂开关反并联二极管的反向恢复,减少反向恢复损耗。并且所有的主开关和辅助开关均为零电压开关,而且具有开关器件电压应力较低的特点。还具有开关频率固定,输入波形质量好的特点。研制了一台基于DSP控制的4kW的实验样机。
  • 裴云庆,倪嘉,王兆安
    电源学报. 2005, 3(1): 27-30.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桥式逆变电路的新型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研究了该电路拓扑的输入、输出性能指标与控制参数间的关系。通过对一台输出功率为1100W的通讯电源的设计与仿真分析表明:运用该电路拓扑的实验装置的功率因数较高,输入电流的总谐波畸变较低,输出电压纹波小,而且整个装置的效率也比较高。
  • 张恩利
    电源学报. 2005, 3(1): 31-3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升压型准谐振PFC电路,详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并在一台功率为100W、开关工作频率为100kHz的通信用开关电源装置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电路实现了零电压开关,功率开关管电压电流应力小。同时高频工作状态使得电源装置实现了高效化、小型化和轻量化。所提出的PFC电路在满载时效率高达91%。
  • 张明丹,陆治国
    电源学报. 2005, 3(1): 35-40.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于PFC的数字控制技术,本文从拓扑结构,控制算法,采样算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对于各种现已提出的控制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展望了数字控制功率因数控制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 孔鹏举,周大宁,刘智超,黄立培
    电源学报. 2005, 3(1): 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逆阻式IGBT的开关特性,提出了数模混合式三段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引入了可控的充、放电电流源,加快器件的开、关速度,而不增加开关过程产生的 与 。基于新颖的Vce电压检测方法,设计了过流保护电路,解决传统Vce检测方法不适应于逆阻式IGBT的问题。为了验证驱动保护电路的有效性以及逆阻式IGBT在矩阵变换器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构建了一套AC-AC Buck斩波器,对双向开关的换流策略进行了研究与实验比较。
  • 陈鹏,李晓帆,熊招春,宫力
    电源学报. 2005, 3(1): 48-53.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两种新型的24脉波二极管整流电路。通过增加两个二极管和特殊的抽头均衡变压器将传统的12脉波整流电路改进成新型的24脉波整流电路,输入电流不含5、7、11、13、17、19次谐波。整流电路使用自耦变压器使得所需变压器的容量大大减少,第二种电路的自耦变压器容量(0.14Po)比第一种电路的容量(0.23Po)更小。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两种电路的可行性
  • 宋文祥,束满堂,陈国呈
    电源学报. 2005, 3(1): 54-5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三电平中点箝位式逆变器SVPWM原理和实现方法,为了避免三电平逆变器在扇区切换中输出矢量突变,提出了一种首发矢量全部采用正小矢量或负小矢量的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利用三个判断规则,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出参考矢量所在的扇区和小三角形,给出了合成矢量的相应输出电压矢量,并推导了三角形顶点工作矢量的作用时间。通过检测负载电流方向和直流电容的电压,合理分配正负小矢量对的作用时间,实现了电容电压的平衡。仿真研究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空间矢量调制算法的有效性。
  • 黄立明,刘进军
    电源学报. 2005, 3(1): 60-6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力电子设备投入使用,电能质量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研究的基于双变流器结构的通用电能质量控制器可以对来自电网侧和来自负载侧这两个方向上的多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补偿,文章对其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实现双向多种补偿功能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最后通过充分的实验验证了该电能质量控制器双向多种补偿功能的单独运行和同时实现。
  • 黄劲,熊蕊,邓雯丹,谢毅聪
    电源学报. 2005, 3(1): 65-6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5.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力电子装置电磁干扰的频谱特性,在电磁兼容的预测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提出了一种对系统EMI特性进行小波阈值收缩的谱估计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傅里叶分析的频率定位能力强的优势和小波分析适合处理突变信号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特点。经过仿真和逆变器装置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谱估计的有效性。
  • 陈荣,邓智泉,严仰光
    电源学报. 2005, 3(1): 70-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经典控制理论设计的速度调节器与实际调试结果出入大,以及在速度阶跃过程中速度调节器的饱和问题,提出用线性二次型状态反馈的设计思想,实现伺服系统速度调节器的设计。在速度调节器饱和过程中,采用棒棒控制实现响应时间的最小化。为保证动态过程中系统速度调节器的平稳过渡,合理选择调节器的转换阀值,并引入速度微分反馈控制,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响应快速性的前提下抑制超调与振荡。在电机速度阶跃过程中,加大系统动态过程中的限幅力矩,使系统的响应更快,响应时间更短。数字仿真和实验均证实了文中所做分析与设计的有效性。
  • 李绍铭,汪升
    电源学报. 2005, 3(1):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提出了开关线性复合式并网回馈功率变换器的技术方案,详细地分析了其技术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案,讨论了基于开关线性复合技术的功率缓冲器的电气特性和用于并网回馈的强大优势,并分析了兼顾功率缓冲器高效优波原则进行设计的Γ型LC低通滤波器的设计和参数计算,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 周谦之,吴斌
    电源学报. 2005, 3(1):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 “SLH 连载之一、二”从理论角度阐明开关线性复合(SLH)电源因高阻输出特性而获强鲁棒性的基础上,结合其典型拓扑的实践及效果,揭示了SLH开环系统对负载参数变化和多类负载呈现自适应能力的内在原因,廓清了相关学术概念,为 “连载之一、二”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