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4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7-30
  

  • 全选
    |
  • 张波,曲颖
    电源学报. 2004, 2(4): 251-25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零电流开关(ZCS—Zero-current-switching)BUCK变换器电压反馈控制的分岔和混沌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变换器在CM(Continuous mode)工作模态下的精确离散映射模型,进行分岔稳定性和混沌运动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开关BUCK变换器虽然减少了开关应力,改善了开关的工作条件,但它与硬开关BUCK变换器相比,混沌运动特点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变换器的运行稳定性。
  • 岳卫峰,肖华锋,谢少军
    电源学报. 2004, 2(4): 256-26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低压双向功率流动的DC-DC变换器,低压侧采用隔离型Boost变换器、高压侧采用桥式变换器,该结构为电流型-电压型组合式拓扑。文章详细分析了能量双向流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模式。双向稳态电能变换和双向工作转换的仿真结果说明了变换器功率电路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实验研究也证明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的正确性。
  • 石勇,杨旭,王兆安
    电源学报. 2004, 2(4): 262-26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两种适宜于中低电压等级的多电平DC-DC变换电路进行了研究,这两种电路与其它多电平电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文中仔细讨论了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工作原理正确,可以正常工作。
  • 金红元,邹云屏,陈伟,王成智,丁凯
    电源学报. 2004, 2(4): 269-273.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一种新型单相不对称5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和调制方法,提出了一种负载电流和输出电压前馈的复合控制。此控制器能很好的抑制非线性负载情况下的电压畸变率,同时不要求提供精确的参数,并且设计方法简单方便。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复合控制的可行性。
  • 孔雪娟,彭力,康勇
    电源学报. 2004, 2(4): 274-27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WM逆变器性能与控制器的设计休戚相关。文中给出了基于主导极点思想的极点配置PID参数确定方法,并针对应用PID电压反馈单环逆变器系统为3阶有零点系统的情况,详细讨论了期望极点参数变化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参数选取的大致范围。实验结果证实了极点配置方法的可行性。
  • 郭仕勇,师宇杰,楼建东
    电源学报. 2004, 2(4): 279-28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串并联谐振DC-DC变换器,即串并联谐振倍压变换器。介绍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详细分析了稳态工作过程,给出了工作条件和理论分析波形。讨论了变换器的零电压开关特性及设计中的实现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进一步表明该变换器非常适于高压小电流输出的直流开关电源。
  • 李小兵,李晓帆,熊招春,宫力,陈鹏
    电源学报. 2004, 2(4): 283-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双端反激式软开关DC-DC变换器,可以实现所有开关管的软开关,并且变压器中的电流是对称双向磁化的。文中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实验结果。
  • 王展,邹云屏,林磊,钟和清
    电源学报. 2004, 2(4): 287-29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中点平衡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推导并建立了三电平逆变器完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只需检测各相桥臂电流和中点电压波动方向即可实现中点平衡的控制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保留了空间矢量PWM方法的优点。实验结果验证了这种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 张宇,康勇
    电源学报. 2004, 2(4): 292-29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逆变器中开关管的死区分散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死区的分散性对于大功率并联逆变器而言,会引起较大的基波环流和谐波环流,且很难通过均流调节器予以消除。本文基于仿真和实验对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死区的环流效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死区分散性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应当尽量予以避免。
  • 胡炎申,谢运祥
    电源学报. 2004, 2(4): 296-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反激式变换器功率管关断瞬间出现的尖峰电压问题,提出了两种抑制方法:设计适当的电压箝位模式RCD Clamp电路及降低主变压器漏感。
  • 旷建军,阮新波,任小永
    电源学报. 2004, 2(4): 302-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压大电流DC-DC模块电源中,经常使用并联绕组。由于电磁场的高频效应 (集肤和邻近效应),可能导致电流在各并联绕组层中不均分,产生较高的交流电阻。本文提出使电流在各并联层中均分的绕组布置方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和实验证实了所提出的绕组布置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陈荣,邓智泉,严仰光
    电源学报. 2004, 2(4): 307-31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I调节器用于系统闭环控制时,为保证系统有快速响应,超调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小和消除超调,本文研究微分控制(微分调节,微分反馈)对抑制系统响应超调的作用。通过求解微分方程的实时解,分析微分控制对闭环系统阻尼比及闭环零、极点的影响。对实际的永磁同步伺服系统引入微分反馈控制,使系统既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又不至出现响应超调,从而使系统具有优异的响应性能。仿真和实验均证实了微分反馈对系统控制的有效性。
  • 江友华,曹以龙,张振武,龚幼民
    电源学报. 2004, 2(4): 313-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存在功率因数低的缺点,虽然采用斩波控制可以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但是依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功率因数低的问题。将PWM整流器技术引入内反馈电动机串调系统中,替代原有串调系统的晶闸管逆变部分,能够使调节绕组侧电流正弦化,并且运行于单位功率因数,从根本上解决了功率因数低的缺点,而且还可以防止原有系统在偶尔停电时发生的逆变颠覆故障。文中分别介绍了内反馈原理、PWM整流技术和跟踪指令电压矢量的SVPWM直接电流控制策略,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和相应的结论。
  • 吕征宇,胡进,钱挺
    电源学报. 2004, 2(4): 318-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抑制低功率的非线性负载引起的谐波, 单周控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由于其简单与成本低廉而更引人注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单周控制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方案,固有的系统稳定性和直流偏移的免除是其特点。实验证明,无须非常仔细的参数设计与调试就可以实现对谐波的比较完美的抑制。
  • 曹继军,伍小杰
    电源学报. 2004, 2(4): 32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矩阵变换器和直接转矩控制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在实现对感应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同时,又保持了矩阵变换器高输入功率因数的优点,并且基于 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 张双地
    电源学报. 2004, 2(4): 327-32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04.4.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早期电池的容量衰减的现象,因此,寻找电池生产的最佳工艺以求消除铅酸蓄电池早期容量衰减成为必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铅酸蓄电池早期容量衰减的因素的分析和确定,并根据现行的实际生产工艺确定相应的因素水平,利用正交实验法来制备样品,测试和计算结果,并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本文同时简单介绍了正交表在实际设计中的灵活应用。